
印度总理莫迪,近日公开表态称:“印度真正的敌人,不是别的国家,而是对外国的过度依赖。”莫迪最后一句没说错配操盘,毕竟印度的半导体、船舶等高端制造业,早就被“进口依赖”卡了脖子。
可有意思的是,这话一出口,舆论先炸了:放在印度“芯片梦”的大背景下,这不就像“喊着减肥却顿顿外卖”?
要知道,现在的印度,10颗芯片里就有9颗靠进口,高端制程更是被台积电、三星掐得死死的。你说印度不想自己造?它想,而且想了44年。可从“能造芯片”到“彻底空白”,再到砸100亿都引不来巨头,印度的芯片路,比想象中还难走。
回顾印度造芯史:从“能造芯片”到“彻底空白”很多人不知道,印度的半导体产业,其实不是“从零开始”——早在上世纪70年代,它就有过“高光时刻”。
1979年,印度成立了半导体综合有限公司(SCL),那会儿的印度,真能自己造芯片!虽然不是最先进的制程,但至少有了产业链的起点,比不少国家都早一步。
可惜好景不长。1989年,一场大火把SCL工厂烧了个精光。这把火不光烧没了厂房设备,更把印度刚起步的芯片制造链“一刀切断”** ——当时印度没能力重建,也没魄力补短板,干脆转了方向:放弃硬件制造,一门心思做软件和外包。
这一转,倒是成就了Infosys、Wipro、TCS这些全球IT巨头,印度也成了“世界办公室”。可代价是,在芯片制造上,印度彻底成了“空白区” ——从光刻机到原材料,从生产工艺到人才储备,全断了代。
印度“芯片梦”再次启程2000年以后,印度看着中国、韩国靠芯片制造崛起,终于坐不住了,开始重拾“芯片梦”。尤其是莫迪政府,直接喊出“100亿美元半导体激励计划”,又是给补贴,又是划地块配操盘,想把台积电、Intel这些巨头拉来建厂。
算盘打得挺好,可现实却给了印度狠狠一巴掌:签了一堆合作协议,真正落地的项目,几乎为零。
不是巨头不给面子,是印度的“坑”实在太多,三个大问题根本绕不开:
1️⃣ 钱不够:100亿连“入门费”都不够
建一座先进的12英寸晶圆厂,至少要150亿美元起步——印度喊的100亿,还是“整个计划的总预算”,分摊到每个项目上,补贴连“塞牙缝”都不够。
更别说后续的研发、设备维护费用,印度政府拿不出,民间资本也不敢砸——谁愿意把钱投进“看不到回报”的领域?
2️⃣ 链条断层:除了程序员,啥都没有
芯片制造是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的产业配操盘,需要光刻机、EDA工具、特种气体、光刻胶这些配套。
可印度呢?
除了能输出程序员,从上游设备到中游制造,再到下游应用,全是空白:光刻机靠ASML,EDA靠Synopsys,连包装测试都要依赖国外企业。没有完整链条,就算建了工厂,也只是“空壳子”。
3️⃣ 政策摇摆:今天画饼,明天变脸
最让巨头头疼的,是印度的“政策不确定性”。今天批了项目,明天可能就换个部长,政策跟着变;好不容易搞定土地,又冒出环保、劳工纠纷——之前台积电和印度谈合作,就因为“土地审批拖了1年”,最后不了了之。
再加上印度时不时搞“外资审查”,不少企业吃过“投资后被刁难”的亏,谁还敢来?
现在的机会:特朗普新政策,或能逼着人才回流不过,最近特朗普搞了一个新签证政策,或许会是印度的一个机会。特朗普说H-1B签证要收10万美元申请费,而这个签证70%都发给印度人。所以不少人觉得:“这不是逼着印度工程师回国吗?刚好给印度芯片产业送人才!”
这话听着有道理,不过现实也无法回避:印度缺的不是“设计人才”,是“制造人才”+产业链。
现在高通、英伟达的很多芯片设计部门都在印度,印度工程师能做设计、写代码,但“怎么把设计图变成芯片”——比如光刻工艺、良率控制、设备维护,这些制造环节的核心能力,印度几乎没有。
就算人才回流,没有工厂、没有设备、没有经验积累,也只能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
要知道,芯片制造的短板,是印度上世纪末“放弃制造”攒下的——现在想补回来,不是靠一批人才,而是要靠十年、二十年的产业链积累。换句话说,如今的印度,连“入门级”的制造都没搞定,谈完成“芯片梦”,还太早。
结语:印度梦很大,现实却比芯片还“硬”莫迪想摆脱“外国依赖”,想圆“芯片梦”,这份野心值得说。可印度的问题,从来不是“想不想”,而是“能不能”:
没有庞大的本土市场(中国有手机、汽车、AI的海量需求,能“倒逼”产业链成熟),没有稳定的政策环境,没有完整的制造链条,就算砸再多钱,就算有人才回流,印度的芯片制造,也只能停留在“PPT上”。
现在的印度,其实适合选“更现实的路”——继续做芯片设计和人才外包,不跟中国或国际代工巨头拼制造。毕竟,“扬长避短”总比“死磕短板”更实际。
那么,你觉得印度该“死磕”芯片制造,哪怕再难也要补短板?还是该老老实实做设计外包配操盘,把优势发挥到极致?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。
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